top of page
媽祖信仰
福佑宮,位於淡水河畔,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(1782),至嘉慶元年(1796)落成。捐建者涵蓋了泉州三邑、同安、安溪、永春、永定、漳州、以及粵東潮汕或嘉應州的客家人士,這是因為滬尾(淡水古名)港是清乾隆至嘉慶年間臺北盆地登陸的重要口岸,所以能匯聚如此多不同本籍出身人士捐獻。主祀媽祖。
媽祖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、遍及東亞沿海的海神信仰,又稱天上聖母、天后、天后娘娘、天妃、天妃娘娘、湄洲娘媽等。媽祖姓林,名默,又稱默娘,為福建湄洲人,一出生則不哭不鬧,因而取名為默,小名默娘。少年時即有許多靈驗事蹟,能預知禍福、並多次相救遇難的航海人。
光緒十年(1884)中法戰爭,滬尾因地處要衝,為進入北臺灣的重要港口。當時臺灣巡撫劉銘傳幾經思考,決定捨基隆全力守護滬尾,在河口佈水雷、築土堤阻止法國戰艦進港。在這場戰役流傳許多神奇傳說:在戰況激烈時,觀世音菩薩、媽祖、清水祖師爺等,皆曾顯靈助陣、助滬尾軍民擊退法軍。觀世音菩薩、媽祖皆曾化現金身擋下法軍炮火,而淡水人迎請清水祖師爺助戰,大勝法軍。於是光緒十二年(1886)巡撫劉銘傳奏請光緒皇帝賜匾,福佑宮獲頒「翌天昭佑」匾額,至今仍懸掛於福佑宮中。
根據地方志記載,福佑宮媽祖還欽點一位少女成為祂的代行人,令其有聽聞千里聲的異能、幫助滬尾人民遠災避難。這位少女原本有耳疾無法聽得聲音,在媽祖的慈悲之下治好耳疾、並擁有宛如順風耳的異能,並被滬尾百姓視同媽祖再世一般尊敬。滬尾地區的船隻好幾次因為該位少女的指示,避免在風暴侵臺時出港而避開海難。
福佑宮背山而建,向上攀緣,即可見清水祖師廟。從廟埕上更可見到淡水河。福祐宮曾與民間共同出資建一座望高樓,在上點燃油燈以作為燈塔指引船隻,可以說是臺灣地一座燈塔,凡蒙指引者均樂施香火錢。而後來,船隻的指引便依賴該位媽祖代行人指引船隻回航,猶如過去的林默娘於滬尾再現。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