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萬應公
萬應公,又稱萬善同歸、有應公、萬善公、大眾爺、金斗公、普度公、大墓公、百姓公、萬恩公、萬善爺等多種異名,但都指稱祭祀無主孤魂之「陰廟」。
無主孤魂,可以說是臺灣漢人民間社會中厲鬼信仰的一環。來台開墾的漢人,或因水土不服、或因械鬥、原漢衝突而死於非命,成為無人祭拜的孤魂;民間亦有「世間若無憨,路邊哪有有應公」、「少年若無一次憨,路邊哪有有應公」等諺語,可說反映當時「羅漢腳」與「萬應公信仰」的密切相關。人們相信,這類的孤魂若無人祭祀,會為地方帶來災禍與瘟疫,故官方與民間會建祠廟來祭祀。
大多數的萬應公廟奉祀的神祇都不是單一神祇,而是取一名稱作為集體代表的象徵。這類的廟宇規模並不大,在臺灣民間隨處可見。但大多數人通常對此敬而遠之,除少數較具規模或有管理委員會之類有固定祭祀外,多數的萬應公廟只能仰賴鄰近人家的香火,或是慢慢破敗。然而,在滬尾一帶,有一間萬應公廟極為特別,是由英國高思宓商行出資興建、用以安葬清法戰爭時清軍將士遺骨,並由該商行固定祭祀。高思宓商行老闆溫思敦.高思宓決定興建之因現在已不可考;但由此可窺見外國人至臺之後、受到臺灣漢民族文化影響之例。
bottom of page